English

中科院水保所服务西部大开发

2001-02-05 来源:光明日报 王赛宏 薛嘉祥 我有话说

3年前,中科院水保所在延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环绕延安1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展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,并选取47平方公里的燕沟流域作为其研究、试验示范基地,在西部大开发中,率先创建了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的示范样板与实体模式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
3年来,水保所科技人员和地方政府紧密联合,新修高标准梯田7284亩,川台坝地粮食单产提高27.9%,梯田粮食单产提高12.8%,2000年人均产525.1公斤;人均收入1541元,基本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,荒山荒沟封禁任务,治理度达73.3%。与此同时,他们依据不同区位村庄资源特色,因地制宜地培育了三种生态农业模式。

高效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赵庄村。通过两年努力,该村人均耕地面积由原来的6.4亩减少到1.8亩,退耕还林还草1705亩,在此基础上,推广先进栽培技术,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,1998、1999连续两年在百亩坝地进行玉米丰产示范,取得明显效果。同时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,充分利用沟、台、湾、塌地种植小西瓜,建日光温室,扩大葡萄种植面积,使人均纯收入从900元增加到2421元。

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吴枣园村。该村山地耕地面积较大,果业生产有一定基础,但人均基本农田仅1.1亩。1998年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,改革种植制度,狠抓基本农田稳产高产试验示范,强化管理,建立优质高产山地果园等措施,使人均基本农田达2.7亩,人均果园2亩,退耕还林还草730亩。在基本农田中推广良种、地膜覆盖、增加施肥,地膜玉米亩产582公斤,又进行谷子、大豆、马铃薯高产示范,较大田增产305%。

林(草)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杨家畔村。该村原有基本农田不足一亩,生产水平低下。该村新建基本农田600亩,人均2亩;退耕还林(草)550亩,加强人工草场建设,进行肉役两用型秦川牛改良试验,利用作物秸秆发展大牲畜,同时加强水源涵养林、天然次生林的封育与保护,有效阻止了破坏次生林的伐、垦、牧现象的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